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并召开通气会

       近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构建全省“四区九带”生态修复格局,提出八大分区主要任务,部署十项重大工程,到2035年,全省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将实现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基本建成,蜀风雅韵的魅力景观系统全面呈现,“和谐、安全、高效、协同、美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基本构建。

7月8日,自然资源厅厅召开2022年第一次新闻通气会解读《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规划》解读

《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对加快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生态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是一定时期全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和空间指引。以全面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合理划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确定生态保护修复主要目标任务,科学部署和实施重大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规划》实施将切实增强全省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促进“两山”转化,为推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送审稿)》共8章32节,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现状与形势、问题与风险两个章节。

采用国土“三调”数据统一现状底数和基础底图,针对全省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以及冲突区域的生态问题、重大风险进行系统识别研判。

第二部分包括总体要求、总体布局两个章节。

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

围绕安全屏障更牢固、生态产品更优质和空间格局更优化等3个方面设定了23项规划目标指标

立足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布局,构建了四川特色的“四区九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依照“气候区划—地貌分异—流域分区—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划体系,将全省划分为8个一级修复分区,明确各分区生态修复的主要问题、重点区域和主攻方向。

第三部分为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以修复分区为指引,明确各相关部门实施草原植被恢复、森林质量提升、湿地恢复等单要素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重点区域和主要任务。

部署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水源涵养保护和修复等10项重大工程和20个重点项目,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部分包括规划传导和“两山”转化两个章节

聚焦规划落实,构建各级各部门协同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协作机制,建立横向和纵向规划实施传导机制,确保规划落地。

通过丰富生态产品、培育生态产业、探索实现路径等方式,创新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第五部分为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法规政策体系、强化资金筹措、严格评估监管、鼓励公众参与等内容。

《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四川实际,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识别生态本底。

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成果,结合省级各部门监测数据和实施成效,对全省森林、草原、湿地、河湖、农田、矿山等生态要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内容共囊括20多个部门150余项专题数据,并建立了3级5类综合评价体系,从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系统状况和演替规律等方面,全面摸清了我省自然地理条件、生态本底特征。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构建生态修复“山水”格局。

《规划》覆盖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两廊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叠加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一带四屏多廊”空间生态结构,以“山水格局”思路将全省重要山脉和重要流域纳入生态修复格局,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四区九带”生态修复格局。

三是坚持统筹推进,安排重点工程任务。

安排部署10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协同解决突出生态问题、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加强修复分区、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实现规划由以往单要素专项多要素的“一张图”,工程项目由分散实施转向集中部署的“一盘棋”。制作了草原植被恢复、森林质量提升、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点区专题图,为省级相关部门开展生态修复提供了空间“靶区”。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两山”转化。

推动生态修复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双轮驱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施一批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规划》实施工作安排  

一是以《规划》为指引,推动各地各部门聚焦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细化完善任务清单,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推动和监督机制,确保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尽快落地落实。
二是加快推进市县级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强化市县级规划与省级规划之间的衔接审查,建立省市县纵向传导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
三是依托依托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委员会,逐步建立各部门规划共编、项目共谋、数据共享的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各类生态修复重大项目上图入库,逐步实现全省生态修复“一张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