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频发的邻避事件 环保产业应主动变革


近年来,从垃圾焚烧到PX项目,从小区的移动通信基站到核设施建设,邻避效应日益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热点词汇。

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了30多年,曾经筚路蓝缕,曾经跌跌撞撞,时至今日,产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备,技术水平已经总体堪用,部分领域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我们的垃圾焚烧技术,落后企业不说,做得好的这些企业,达到我国最新排放标准(相当于欧盟标准)没有问题。

但是,邻避效应的产生,根源不在技术。在邻避效应面前,拿产业体系说事,拿技术水平说事都是苍白无力的。正如有人说的,中国修路的技术够成熟了吧?还不照样今天修了明天修,后天修完照样坏。央视曝光的武汉那些违规垃圾焚烧厂也不是技术问题。问题不在技术,在市场,在监管。老百姓就算愿意相信你的技术,也绝对不敢相信当前这种状况的市场和监管。不是有人戏言么?政府把垃圾焚烧厂建在自己院子里面,老百姓绝不会反对。

对于这里面的问题,有位业内专家分析的很有意思,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他说:NGO看垃圾焚烧是发声的机会,投资方看垃圾焚烧是产业,运营商看垃圾焚烧是利润、记者看垃圾焚烧是稿费,地方政府看垃圾焚烧是政绩和利益,老百姓看垃圾焚烧是健康与恐慌。关键是看推动利益各方背后那只手。各方相互沟通是个问题。投资方运营商与政府有沟通,记者对老百姓有影响,老百姓对政府有压力。但投资方与百姓没交集,与媒体少沟通;百姓对政府有疑问,对运营商不信任。

对于邻避效应是什么,近几年来网上科普文章不少了。但笔者更倾向于将邻避效应看作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社会各阶层力量博弈的一次集中体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必然要出现的情况,我们早晚要面对这些事情。中国社会必须要过这个槛,努努力跨过去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在内涵和形式上就会更加丰富,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邻避事件的集中暴发,对环保产业,尤其是垃圾处理领域的发展是个重大挑战。一些地方民众一闹就停的示范效应也使得邻避事件发生更加频繁。新的项目上不了,企业没法发展;甚至可能有些已经建好运行的项目也会有人跑出来闹上一闹,这些项目的正常运行没准也会受到威胁。但是,如果我们应对的好,当前频发的邻避事件对垃圾处理,对环保产业也可以是重大的机遇。推广一批新技术的使用,把落后技术建起来的项目改造掉,把技术管理不到位或者眼里只有利润而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淘汰掉,环保产业的行业自律管理就有望更进一步,有利于引导整个产业进入良性发展。

余杭的事情暂时有个说法了,政府保证在征得各方同意之前不会开工。那我们垃圾焚烧领域的环保企业怎么办?等政府去做工作,去完善监管机制么?政府是要走繁琐程序的,我们等不起,必须自己行动起来。

不妨看看我们缺什么,能做什么。

有人说我们缺环境信息公开。政府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有《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哪些可以公开都是有规定的。信息公开要走程序,要想让政府公开的环境信息更多一些,需要等很长时间。我们等不起。

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做呢?企业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不涉及本企业的商业机密,你企业想公开多少就可以公开多少。可能有的企业会说,这些信息是我的商业机密,不能公开。不要舍不得了,行业面临生死存亡,再抠抠缩缩就完蛋了,大家都别发展了。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有企业在朝这个方向做了。为什么步子不再大一点呢?在这个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把自己运行关键信息公之于众的企业,绝对可以收获巨大的广告效应和可观的社会公信度。为什么不做呢?

只要企业有意愿,行业协会就可以组织大家来做这个事,我们搞个自律办法,出个推荐性的规范。这个自律办法,这个推荐性的规范只要符合博弈各方特别是民众的最基本诉求,民众就会去主动掌握它,民众就会主动帮着把它变成“强制性”的规范,比政府的强制性还有效。

有人说我们缺乏监督机制。这个领域现行的监督机制是行政许可制,是典型的事前监管,立个门槛让企业来跨,跨不过的不许干,跨过去以后干的好不好就不怎么管了。监督不倒位,自然会有些坑爹的害群之马冒出来,省那不该省的成本,赚那昧良心的钱。那我们能不能通过行业自律的办法把更有效的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建立起来?由行业协会或者是其他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运营服务能力进行认证,对项目运营的效果进行评估,帮助社会建立起一套监督机制。这方面我们也不用搞强制性,推荐性就可以,民众会把它变成“强制性”的。

有人说缺好的补偿机制。应该说,业内大部分企业都是有主动补偿的意愿和诚意的。给居民适当的补偿,怎么也比搞定潜规则,比挨着个去给乡长村长们点香要好操作吧?有意愿、有诚意那就好办,机制完全是可以协商,可以设计的。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另一方面,同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台湾地区在上世纪也有一些经验,可能比发达国家的经验有更强的借鉴意义。关于补偿机制,网上的相关文章已经不少。笔者只想从自己的角度建议:补偿机制在运作过程中能不能引入第三方机构(例如社保基金),通过程序的安排使得整个利益补偿过程不受补偿主体主观意愿的干扰,消除民众对于及时足额获得利益补偿的忧虑。

还有人说我们科普做的不好。科普的确是个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项目的成败。余杭的项目按说政府也做了科普,但百姓就是不信,宁可信网上那些缺乏科学性的说法。这里面有一个科普机构自身公信力的问题。由于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严重缺失,加之“宣教”思维的严重束缚,他们是无力承担科普这一重任的,必须交给一个或多个具有公信力基础的第三方机构或平台来做。PX项目博弈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包括清华大学学生在内的众多专业人士自发对百度词条“PX”的守护。正是因为国内顶级大学那种相对超脱而又高度权威的地位,使得这一事件发生了转折。同理,在垃圾焚烧的科普上,产业部门应当主动联合诸如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知乎网等著名国内科普平台,以及中科院、知名高校等科研机构参与,同时注意维护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平台上垃圾焚烧词条的科学性(现在百度的垃圾焚烧词条中就充斥着大量反对焚烧的片面观点)。

只要我们联合起来,行动起来,不敢说垃圾焚烧的邻避困局就一定能多快解决,但至少可以形成一定的合力,推动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我想用微信群中一位朋友提给政府的建议来结束这篇文章:通过公开和民主,把民众与政府的对立,变为民众内部的博弈。这里的公开是高度的公开,这里的民主是充分的民主。